编者按:
今日是第25个我国记者节。都说记者是世界上最锲而不舍的“追光者”,但是咱们要说:你,才是最宝贵的“带着光的人”。咱们,一路追着你的光,记录了社区居民的美好“食”光,见证了晚年朋友紧跟年代的逐浪星光,看到过读者取得帮忙再“见”母亲时的圆梦泪光,感受过患者对健康记者的信赖之光……民生至上,读者至上。在记者和读者的双向奔赴中,才会发生最耀眼的“极光”。今日,经过一组“追光”的故事,咱们宣示新闻作业者的职责使命,问候每一个“站在光里”的你。
晚年食堂
美好食光
一餐热饭,显示民生温度
“感谢晚报重视白叟需求”
“你们这是又来采访?感谢你们持续重视咱们晚年人的吃饭问题。”6日上午,记者来到洛龙区关林大街石油社区晚年食堂进行回访,再次见到了86岁的茕居白叟马双印。见到记者,他好像见到了重逢的老朋友,急速打招呼。
马双印说,他上午10点半就会来到这儿,先用食堂外空地上的健身器材训练身体一个小时,趁便等着正午开饭。石油社区晚年食堂的菜品丰厚,契合白叟的口味,他比较满足。
到2023年年末,我市常住人口707.9万人,其间60岁以上晚年人总数141.7万人,占常住人口的20%,65岁以上晚年人102.2万人,80岁以上高龄白叟17万余人,失能半失能白叟约24万人,全市老龄人口高龄化、失能化问题日益突出。
民以食为天,助餐服务是许多晚年人首要的养老需求。一餐热饭,显示民生温度。白叟吃得好不好?晚年食堂办得怎么样?《洛阳晚报》一直在持续重视,还专门开设了《美好“食”光》栏目,派出记者进行实地造访,向读者介绍有代表性的晚年食堂,并进行持续报导。
本年5月下旬,记者曾来到石油社区晚年食堂进行造访。其时,该晚年食堂以品类丰厚的小碗菜和定制饭菜为特征,为社区居民,尤其是60岁以上晚年居民供给助餐服务,招引了不少白叟前来就餐。
在造访进程中,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就餐白叟,其间有马双印、刘凤仙等,还有94岁的茕居白叟高秀兰。他们是晚年食堂的常客,由于这儿能有用处理他们的日常用餐问题。其时,石油社区晚年食堂有十余种菜品被盛放在很多的小碗之中,不只便利定量,还能大幅度增加菜品的品种,供白叟挑选。
5个多月过去了,记者看到,小碗菜被选用保温加热台盛放的菜肴取而代之。“气候转冷,小碗菜不容易保温,咱们改动菜肴盛放办法,便是为了让白叟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菜。”石油社区晚年食堂担任人韩晓燕说。
“记者的报导,大大提高了咱们的知名度,晚年食堂的人气更旺了,非常感谢你们的重视。”韩晓燕说,现在,晚年食堂迎来了更多的白叟,还有一些年青人也会来用餐。
6日的午饭供给有醋熘白菜、有机花菜、西红柿炒蛋和芹菜炒肉等,还有用包菜、胡萝卜、南瓜、洋葱等质料做成的“哈佛蔬菜汤”,有利白叟身体健康。
刘玉兰和街坊张晓华经常来石油社区晚年食堂就餐。两人对晚年食堂的饭菜与服务都很满足。“饭菜很合胃口,平常还能依据我的需求单锅煮饭,真的很用心,感谢晚报重视白叟需求!”刘玉兰说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周怅然 余子愚 文/图)
路透社网站发文,左三为朱健
逐浪星光
年近七旬,逐梦短剧赛道
“晚报助力,让我的人生新‘剧’本更‘出圈’了”
“又有几个年青人在抖音上刷到我,说想见见我,跟我学演短剧。”昨日,69岁的市民朱健给记者发微信聊起近况。他说,他成为短剧艺人一事经本报报导,并引起路透社重视后,他交了不少新朋友。
“有刚入行的年青人,也有退休不久的晚年人。有的向我讨教演短剧的技巧,有的期望我把他们举荐到短剧圈里,有的则对我现在的日子状况感到猎奇……”
算起来,记者与朱健相识已有5年了。2019年夏天,他在河南都市频道“老爸老妈月冠军赛”上,以一曲《好汉歌》成功晋级总决赛。他在节目中提及,自己曾是一名肿瘤患者,令不少人唏嘘。
绝大多数知道朱健的人,都很难将他与肿瘤患者联系起来,记者也不破例。在屡次采访他的进程中,都能感觉到他是一个达观旷达、自傲沉着、酷爱日子的人。
朱健在短剧《谁说女子不如男》中的扮相(受访者供图)
上一年3月,朱健接触到新式的短剧职业,成为一名短剧艺人,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和对艺术的执着寻求,很快得到导演和粉丝的认可,在全省短剧圈里小有名气。
本年6月19日本网《曾与癌症叫板!69岁的“老文青”又有新测验》一文,报导了朱健的故事。他把版面截图发在抖音上并置顶后,收到路透社记者发的私信音讯,大致内容是其在做关于我国短剧工业的深度报导,看到本网这篇文章,想就此事采访朱健。
一周后,朱健在参加拍照短剧《外婆的月儿高高挂》时,路透社北京分社记者赶到郑州,对他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盯梢采访。英国当地时刻9月22日晚,路透社新闻网站宣布题为《短剧撼动我国电影业,瞄准好莱坞》(译)的文章,最初具体介绍了朱健在片场拍照时的情形,并配发了一张他的剧照。
9月26日,本网以《后续报导:本网报导的洛阳短剧艺人朱健引路透社重视》为题,报导了朱健活跃投身短剧浪潮、引起路透社重视一事。有圈内人士称他“为我国短剧宣扬出了一把力”,亲朋好友纷繁为他点赞,说他自从当了短剧艺人,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好。“晚报助力,让我的人生新‘剧’本更‘出圈’了。”他说。
朱健告知记者,最近,他还参加了短剧《谁说女子不如男》的拍照,在剧中扮演老凤主。“当艺人是我年青时的愿望,退休后能把更多的时刻留给自己,为从前的愿望尽力,我乐在其间。”
有愿望谁都了不得。在咱们身边,其实不乏像朱健这样把晚年日子过出无限或许的人,他们酷爱日子,酷爱身边的全部。他们在合适自己的日子办法中,或一往无前,证明自己仍然具有勇于追梦、从不退让的勇气;或淡定沉着,寻得了一种调和、安定的日子状况,他们都在发明着归于自己的芳华。
每一位白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,与他们攀谈的进程,就像逐渐翻过一张张泛黄而有耐性的册页,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,有咱们从未见过的景色,也有余韵悠长的过往。咱们乐意持续倾听他们的故事,将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,也给更多晚年人带去温温暖力气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仝景菁)
蔡顺堂展现画家为母亲创造的画像
圆梦泪光
母亲逝世数十年,画家画出她容貌
“晚报牵线,让我再次‘见’到娘!”
“是晚报的记者帮我完成了为娘画像的愿望,我很感谢你们!”7日,82岁的蔡顺堂激动地说。
时隔近十个月,记者再次见到蔡顺堂白叟,他的身体仍然健康,耳聪目明,说话声响洪亮。
蔡顺堂说,他喜爱读报,了解一些新闻。除了下楼去买菜、到公园遛弯之外,他闲下来就和老同事、老街坊打纸牌、下象棋,训练思想。
蔡顺堂是晚报的忠诚读者,本年1月初,他在报纸上看到记者的电话,就来电话说,他的母亲逝世数十年,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相片。他想请记者帮忙,寻觅一位画家,以他的哥哥、姐姐的样貌为参照,为母亲画像,以解思亲之苦。
本年1月4日,记者前往蔡顺堂白叟家中,听他具体叙述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,并于次日在晚报宣布了题为《82岁白叟蔡顺堂:“谁能画出俺娘的容貌”》的报导。
稿件一经刊发,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重视,不少画家、爱心人士纷繁拨打记者的电话,出主意、想办法,表明乐意帮忙蔡顺堂白叟完成这一愿望。
“咱们为这篇报导叫好,也被蔡顺堂白叟的孝心所感动,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乐意帮忙白叟完成愿望。”看到报导后,市美协主席张建京给记者打来电话说,协会将创造画像的使命交给了市美协副主席、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赵明洋和洛阳927画室担任人、画家赵彦。
蔡顺堂说,他的姐姐、二哥与娘长得很像,他想请画家以二哥和姐姐的相片为参照,为娘画像。
在记者的帮忙下,蔡顺堂白叟向两位画家供给了姐姐和二哥的相片。画家看了白叟供给的亲人相片,发现他们兄弟几人和姐姐的长相有着相同之处,颧骨显着,眼睛亮堂,就捉住这一共性特征,发挥想象力,为白叟的母亲画了两种版别的人像。
本年1月24日上午,记者伴随赵明洋、赵彦一同带着画像来到蔡顺堂白叟家中,请他过目并提出修正定见。
“这张画像很像我娘。”蔡顺堂看到两位画家为其母亲精心创造的画像,指着其间一张画像说着,不由得红了眼眶。
“我印象中,娘面庞消瘦,她到了晚年头发有些稀少,绾了一个发髻。”蔡顺堂说,他选出的这张画像很像娘,等待两位画家进行部分修正。
随后,两位画家依据蔡顺堂白叟的定见,抓住修正完善画像。
“看到画像,娘似乎就在我面前。”1月28日上午,拿到画家精心修正后的画像,蔡顺堂白叟开心得像个孩子。
在记者的见证下,赵明洋、赵彦特意预备了手写的春联和福字,送给蔡顺堂白叟。赵明洋还为白叟创造了一幅《竹报安全》小品,祝愿他安全美好。
“感谢晚报牵线,感谢记者,让我再次‘见’到娘!我会收藏这幅画像,跟家人叙述晚报牵线,约请画家为娘画像这件有意义的作业,把孝亲敬老的优秀家风一代代传下去。”蔡顺堂说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周怅然 文/图)
信赖之光
年复一年陪同,彼此结下情缘
“小婧记者,有啥健康问题,我都想给你打电话”
2018年1月4日,《洛阳晚报·健康周刊》开设中医版,《小婧带您看中医》栏目初次出现在一切《洛阳晚报·健康周刊》读者身边。广大读者对《洛阳晚报·健康周刊》以及小婧的信赖,就在年复一年的陪同和互动中,逐步深沉,日益长情。
从被质疑到被信赖,缘于一次次诚心支付
“我是在报纸上看到这个电话的,报纸上说的都是真的吗?”
“经过你们找中医,别的收费吗?找的是真医师吗?”
“我有点事儿想费事你,你会帮我吗?”
…………
栏目开设之初,小婧电话那头传来的,往往是小心谨慎和质疑。打一通电话就能经过记者咨询我市威望中医专家?乃至能在记者的陪同下去找专家当面治病?
但是,在一次次诚心支付后,这些质疑的声响逐渐退去。
近来,高新区78岁的周女士在电话里说:“小婧记者,有啥健康问题,我都想给你打电话,我就相信你!”
一次治病阅历,让一家人发生信赖
周女士和《小婧带您看中医》栏目,结缘于一次治病。那是2019年11月的一天,其时73岁的周女士跟着女儿、女婿,在小婧的伴随下,一同到市第三人民医院(原铁路医院)中医科、针灸科治病。
周女士的女儿阿芳(化名)其时还不到50岁,因年青时需求长时刻站在水里作业,落下了血虚受寒的问题,特别怕冷,一到秋天就要穿上厚棉裤、戴上厚护膝。
“尽管医师说无法彻底治愈,但经过归纳医治,和医师说的维护办法,我女儿的腿好多了。那次碰头咱俩没咋说话,但我其时就觉得,《洛阳晚报》的记者真担任!”周女士说,从那以后,一旦她或身边朋友碰到健康问题,她都会直接给小婧打电话,“你就像自家人相同,热心帮咱们问专家,真好!”
近7年的陪同,还将持续下去
像周女士这样,与《小婧带您看中医》栏目结下情缘的读者,还有许多。
近7年来,小婧现场带读者治病近200人次,经过电话、微信等为有需求的读者供给健康咨询服务超越2100人次。其间,经过栏目介绍的中医医治,并给小婧反应有显着效果的,近70人。
记者的坚持,缘于职责与酷爱;读者的信赖,更是咱们持续前行的动力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《小婧带您看中医》栏目和《洛阳晚报·健康周刊》,将持续在一切读者身边,温暖相伴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柴婧)